在美國通往休士敦的高速公路上,有一塊橫跨道路的高聳廣告板寫著這樣一行醒目的大字:"個人的責任感何在?"
不知道是誰把它矗立為在那兒的,但它確實一語說中了我心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.說得完全正確.責任感何在?為什么現在社會上許多人數堂做的,是把手指向別處,為自己面臨的問題、自己的行為、自己的情緒,而怪罪東、怪罪西呢?
舉個例子:
有一天,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,想買一杯自助的咖啡喝,但發現當時柜臺上的咖啡壺是空的,于是我跟柜臺后的服務員:"抱歉,先生,沒咖啡了."這時,他指著距離他不到3米的另外一位服務員說:"添咖啡歸她們部門管!"
部門?在一個跟我家客廳同樣大小的路邊加油站的便利店里?
再舉個例子.
某越洋班機上,空服人員正通過對講機廣播說:"各位旅客,由于負責為本航提供餐飲及給養服務的部門送錯了片子,所以我們將無法為您播放原訂的影片,敬請原諒."--言下之意,不是我的錯!
再來看看這樣一個例子:在一次我們全家的旅行途中,我進了一家畢薩餅外賣店,在點了餐之后,我待在一邊等待取餐.但服務員顯然漏掉了我們所點的餐,我跨著方步等待了很久,饑腸轆轆的家人則在車上等待著.但就在我忍不住詢問的時候,柜臺后的年輕人出其不意地答復我說:"嘿,別怪我,我才剛換班哩!"--這與我沒關系!
我們常聽到--"不是我的錯","這不關我的事","這不歸我責任"或"不是我的問題"等類似的話.我覺得高速廣告牌上的文字,說到了我的心坎上,我非常贊同這一觀點,看來,肯定也是因為有人對"責任感"的問題感觸頗多,才會在高速路旁立這塊看板,抒發已見,并警示大家的.
我也是深有所感,才寫下這本書的.
那么,誰應該看本書呢?我認為曾經聽過或問過下列問題的人都應該看看本書:
"這工作應該歸哪個部門負責?"
"這個部門什么時候才會去做這些他們應做的工作呢?"
"他們怎么不事先溝通好呢?"
"誰該為這些失誤負責?"
"我們為什么得忍受這些改變?"
"什么時候才有人來指導我,給我足夠的培訓呢?"
"沒有明確指示,我不知道怎么辦呢?"
"為什么沒人來協調一下這件事呢?"
以上的想法看起來似乎也沒什么不正確,但卻暴露出了一個我們今天時時在面對,并隱藏在當今組織當中的推諉、抱怨、拖延、執行不力、目標不能達成等許多表面問題背后的核心問題--缺乏個人責任感.
現在,應該是開動腦筋、多問些與個人責任有關的問題的時候了,這才是改善組織、改進個人工作及生活效率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方法.
"問題背后的問題"(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,QBQ)是工具,它經過多年的開發實踐,不斷的改進與精練,通過改進個人問話的方式,幫助包括你我在內的每個人,培養個人勇于負責的精神.
我從1995年起,開始針對這個觀念撰文并發表演說,如今的獲得的共鳴更勝以往.幾乎每天我都能聽到關于通過QBQ的培訓,提高了個人責任感,從而提高了生產率,獲得了最佳團隊合作,減輕了壓迫感,關系更健全與融洽,提供給顧客更好的服務等的成功案例.
大家認同QBQ的一個原因,也是因為QBQ除了使企業受益外,現樣使個人也從中受益:一旦開始學習并實踐QBQ式的思考方式,似乎會有漸人佳境的感覺,萬事通絡,心情平和,從工作與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樂趣.
選擇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,生命將更充實、更愉悅.
所以說,如果你曾聽過前面列出的問題,如果你因為他人欠缺責任感而沮喪,甚至,如果你從自身也覺察到會有上述某些想法.請慢慢領會書中的道理吧!